去年以来,我身边的很多人都陆续说,他们想要逃离微信朋友圈。一方面是被各种微商、小广告和晒图狂逼的,另一方面,他们自己发帖子的兴趣也越来越寡淡。眼见不少人在朋友圈的信息流里渐渐沉默,就像几年前微博的信息流慢慢地只剩下大号在发声一样。
让我们逃离朋友圈的原因很多,但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原因无非是羊群效应,导致朋友圈信息流质量低劣,读来甚为乏味。
正如忽然之间,所有的“朋友”都表示自己是科比的球迷,他们的青春在那一刻全部随他一起退役了。又是一夜之间,所有的“朋友”都成了文学爱好者,扼腕嗟叹杨绛先生的离世使得世间再无“我们仨”。假期一开始,A君发的九张自拍,和上个长假小C发的九张图的地点、角度大同小异。更有甚者,当公司的公众号发了一篇平淡无奇的文章,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同事将不断用这篇刷屏自High。
这几乎是朋友圈的顽疾。根治方法就一个,屏蔽所有人。之所以是顽疾,既是朋友圈的信息组织形式决定的,也是朋友圈的内容取向造成的。
先说封闭的信息传播形式。在微博上,遇到热门事件也会被刷屏。但微博是一个开放的环境,我可以看到并加入参与所有好友对此事的讨论。这样,对于这件事就会形成一个有趣的互动,在转发的同时,带上自己的意见,这样在不断的转发和互动中,对这个热门事件的讨论才显出意义和价值。而微信是封闭的,我看不到所有人对帖子的评论,也无法用转发他人的转发的形式加入讨论。每个人习惯性地把文章转出来,加个蜡烛或双手合十的emoji,每一篇转发下的评论都是独立而重复的。留言互动不超过三个回合,枉论讨论的价值。
再说内容定位。其实朋友圈本身就是为了微信上的朋友们发发照片,沟通下生活。但你我皆凡人,尤其能够成为一个圈子的,每个人的生活没有那么大的差异。所以你纪念科比,我也纪念。年龄差不多,所谓青春的印记也差不多。
当然,这些本不是什么大问题。朋友圈也许就应该被唠家常、贴自拍、共同回忆占据,那是符合其被发明出来的使命的。我们这些厌倦了朋友圈的人,可能只是厌倦了生活的平淡而已。因此逃离也不是坏事,只是在另一片更广阔的空间里寻找说话和阅读的乐趣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