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德国做网站的中国人通电话,感慨颇多。

起因是,由德方维护的网站在 Internet Explorer 下显示不正常。她帮我问了一大圈,告诉我:解决方案是不要启用 IE8 的兼容模式。但我说,我们公司还在用 IE7 呢。这让她很吃惊。她说,德国很少有人用 IE,而她和她同事的 IE 也都升级到 8 或 9 版本了。

我很遗憾地告诉她,在中国,IE 浏览器是绝对的主流,而且大多数中国人还在用古老的 IE6。这让她更吃惊了。

现在的解决方法,只能先找点资料发过去,希望能让德方知晓,并考虑做好 IE6 的兼容。

那一刻,我感觉到我不和全世界人民在一起。因为全球那么多市场,只有我反应了此问题。原来其他市场的同事不是睁眼瞎,而是我们这个市场太特殊。

Dec. 29, 2009

难得一篇和谐的主旋律博文,就献给这座城市吧。也因为突然很想写点什么,关于最近沸沸扬扬的“团团”事件。

首先我想说,“排外”是一个双向作用力导致的结果,当某些人感到(没来过上海,只是因为听闻就怀有偏见的人不值一驳)上海人排外的时候,我觉得他们真的有必要在心里问一下自己,是不是也在排斥这个城市,排斥这个城市土生土长的老百姓,排斥这个城市独有的语言、生活习惯乃至文化呢?其实很多时候,所谓的“排外”只是一种错觉而已。

因为听不懂上海话,所以听到上海人之间讲上海话就反感,觉得自己受到了排挤。其实,语言的基本作用从来就是为了沟通,为了达到沟通的最好效果,当然是选择最能消除人际间隔阂的方式,说家乡话,可以算是最无意识、最自然而然、最无可厚非的一种手段了。难道两个上海人之间彼此说沪语,是为了故意让身边的外地人听不懂?拜托,如果连闲聊的时候都要算计这个算计那个,那么上海就不是上海,而是国安局了。退一步说,如果大家都只说普通话,所谓的隔阂感就会少么?如果对这个城市没有归属感,对周边的人没有亲切感,那么即便能听懂每一个字,心里也还是不会有被接纳的感觉。因此,不要在语言上找借口,也不必要将无法融入这座城市的事实全部归咎于语言,更不要把一些在异乡生活工作的苦闷发泄到当地文化和当地民众的头上来。

May 19, 2009

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最近某榜又成了媒体的宠儿。果不其然,可爱的媒体又把某榜的发布解读成一次娱乐事件了。

发榜者那边似乎对此也没有更好地引导方法,虽然也做了办论坛之类的尝试和努力。其实,按照我对某榜的国际版的理解,某榜绝不是哗众取宠的娱乐榜,而是恰如其分地符合其财经媒体身份的一份报告,是编辑们对一年来社会发展趋势的解读,只不过这样的解读是将目光投向相对成功或知名的个人身上,本质上和旗下的其他榜——例如2000强企业榜,最佳中小企业榜等并无太大区别。一个名人在某榜上的起伏,理应反应出他/她所代表的行业/相对的受众人群在这一年的境况,收入的起伏也折射出行业的景气程度。如果单纯地变成娱乐榜,就好比在娱乐新闻里频频看到刘翔的消息一样,不是滋味。毕竟若干年前也曾目睹过制榜者之辛苦和认真,看到它在娱记的笔下变得这般“八卦”与“劲爆”,心里总免不了有些失落。

  • 9